小編近日有朋友熱衷於冥想,且剛開始幾日,就說有很大收穫。問他收穫是什麼,又無法仔細詳述,只是說,精神狀態好了許多。
提到冥想,小編又想起坐禪,坐禪和冥想似乎是東西方兩種不同的修行方式,那它們各自是一種什麼體驗呢,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一探究竟。
...
坐禪,意思是閉目端坐,凝志靜修。用心看著頭腦中紛飛的念頭,念頭會慢慢地靜下來,靜下來的頭腦則會出現一片晴朗的天空(比喻)。就像搖動杯子裡渾濁的水,不動杯子,杯子裡的渾濁會沉澱到杯底,水則會清凈無暇。坐禪的功用是能讓坐禪的人,頭腦清晰、思維有序、行動專一。
而冥想:英文是meditation,是瑜伽中最珍貴的一項技法,是實現入定的途徑。一切真實的瑜伽冥想術的最終目的都在於把人引導到解脫的境界。一名習瑜伽者通過瑜伽冥想來制服心靈(心思意念),並超脫物質慾念。感受到和原始動因(The Original Cause萬源之源)直接溝通。瑜伽冥想的真義是把心、意、靈完全專注在原始之初之中。隨著科學的發展,西方對冥想體系進行了進一步的挖掘,使其告別過去晦澀神化的背景,通過簡單的練習,即可幫助人們告別負面情緒,重新掌控生活。
...
古時的坐禪和當代的瑜伽冥想中都有許多相似又不同的地方。我們所說的坐禪和冥想一樣都要求進入一種平靜、安定的狀態,但兩者之間的區別是,坐禪和冥想要求的分別是「入定」和「入靜」,「入定」即一個人進入某種平靜狀態以後,心中不能有一絲雜念,極力驅動自己的大腦進入一種空 曠無物的世界,讓大腦充分享受無憂無慮的輕鬆;而我們所說的「冥想」要求人「入靜」,即不是讓人不想 東西,而是讓人「收懾一切心神」,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身體某一部位的肢體動作中來 ,通過對肢體動作的有效指揮來達到「身心合一」的目的。
禪, 禪者佛之心。當下這念心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對外境不起攀緣染著,自內照而不昏沉無記是也。潘國靜禪師曰:禪者藏也,未見此物,不知何物,只有依悟,明心見性。由凡人到成佛整個過程中,起關鍵性作用的是禪定,沒有它發揮積極作用,凡人是無法達到成佛的境界。禪的意義就是在定中產生無上的智慧,以無上的智慧來印證,證明一切事物的真如實相的智慧,這叫作禪。禪定,又名三昧,禪定亦即止觀,止是放下,觀是看破。禪定是指心一境性,讓混亂的思緒平靜下來,外禪內定,專注一境。禪定必須先由入靜開始,而到至靜,才能達到寂靜,此時已經是忘我的境界,從身空、心空而進入到虛空法界。然而坐禪要進入禪定的境界,也必須要具備超越的精神,才能突破一切生理、心理及潛意識的障礙。 禪修的巴利文意思是「心靈的培育」,就是把心靈中的良好狀態培育出來。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,逐漸減少煩惱的困擾和貪慾、嗔恚、愚痴的束縛;逐漸讓心靈凈化及得解脫自在,使自己向善、向覺悟解脫的方向前進。任何一個發心修習的人,都能從這些平實的修習中逐漸體會到極有意義、極具價值的覺悟真理。
冥想:冥,就是泯滅。想,就是你的思維、思慮,冥想就是把你要想的念頭、思慮給去掉,找到感知。冥想是瑜伽,氣功,魔法,宗教(佛教,道教)等的重要組成部分,是一種改變意識的形式,它通過獲得深度的寧靜狀態而增強自我知識和良好狀態。在冥想期間,人們也許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上並調節呼吸,採取某些身體姿勢(瑜伽姿勢),使外部刺激減至最小,產生特定的心理表象,或什麼都不想。 在古代把這個詞翻譯成「禪」,古代通過達摩祖師傳給中國。現在的冥想翻譯成為靜心、靜修,基本上在網絡上把奧修的東西翻譯成靜心。 冥想真正的生理學可被特化為寧靜的機敏,一種較低的身體喚起但增強的覺知狀態。於是,冥想至少可以減少焦慮,特別是對那些環境中充滿應激的個體。然而,冥想的目標不只是暫時緩解緊張。冥想的實踐者已經提出,有規律地練習某些形式的冥想會增強意識,有助於使個體獲得啟迪,並以新的方式看待那些熟悉的事情,把知覺和思維從自發的已學會的模式中解放出來。
...
不管是坐禪還是冥想,其基本機制都是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自我催眠,誘導出生理-心理性的放鬆反應,包括進入催眠性的「出神」或「入靜」狀態。各種方法的共同點是:需要安靜的環境,頭腦中有一定的意念、想像作為注意對象,態度被動、自然,採取舒服的體位。常用的方法是:閉目,調整呼吸節奏,並相應地默念簡單詞彙或無意義單音,或作輕鬆、愉快想像,體會、暗示身體出現放鬆感。目的都是為了使自己從思想者轉變為思想的觀察者,用以超越自我擺脫生活中的困惑與煩擾。目前也可以被作為心理治療的一種手段。
文中部分內容來源於網際網路。
來自: https://kknews.cc/zh-tw/psychology/px9lg8.html
留言列表